2019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经济学》第七章复习重点

2019-09-06 09:12:00        来源:网络

  2019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经济学》第七章复习重点,更多资料,请微信搜索关注“职上经济师考试”,了解报考更多详情。

  第七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治愈懒癌,一起学习】2019中级经济师学习群中级经济师考试交流群

\ 2019中级经济师备考通关秘籍 点击下载>>

部分资料预览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3、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4、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投入数量和资本利用效率。

  5、劳动的投入数量: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6、资本的投入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7、劳动生产率: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8、.资本的效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效率提高就会带来经济增长,反之,资本效率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9、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 2.三因素分解法

  10、两因素分解法:就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11、三因素分解法:就是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利用经济增长核算方程,我们还可以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就是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 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罗余值”。

  12、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两种方式。

  13、粗放型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不变或提高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或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14、集约型增长则是指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或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提高生产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15、.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应以何种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是由该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一般都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但是,当一国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并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后,经济增 长方式就能够实现转变,从粗放型增长为主逐步转向以集约型增长为主。

  1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还没有从粗放型的增长转向集约型的增长。主要标志就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过高,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消耗的增长。

  17、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核心是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改善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为此,①必须调整投资方向,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 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②必须增加教育的投入,为增加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③继续推进和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

  18、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

  19、经济周期的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 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

  20、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经济上可能出现的一般特征是,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常常伴随着通货膨胀。相反,在经济的衰退或萧条时期,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滑,投资活动 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的数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21、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1)投资率的变动。一般而言,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当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取决于投资的效率。

  2)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进而导致产出下降,失业增加,从而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3)技术进步的状况。当技术进步较快时,经济增长的速度较高;当技术进步缓慢时,经济增长就比较缓慢。

  4)预期的变化。当人们对今后经济增长的预期比较乐观时,会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人们的预期不好时,会限制经济的增长。

  5)经济体制的变动

  22、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3、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24、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叫做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有很多种类,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

  根据对比基期的不同,价格总指数可分为:环比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和年距价格指数。年距指数是环比指数的一种特殊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就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某一基期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相对数。其基本公式为:

  25、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2.总需求和总供给

  以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总水平,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26、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27、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的含义和意义。

  在市场活动中,工资、利率、汇率等货币形式的经济变量都和价格总水平有着互相作用的关系,当价格总水平变动时,这些经济变量都会受到影响并可能作出相应调整。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书上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

  一般地,由于价格总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会损害存款人或债权人的利益,借款人或债务人的利益会增加。反之,由于价格总水平下降导致的实际利率上升则会发生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的效果。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具有一些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则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

  28、就业:是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则需要把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29、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30、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段内(16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31、失业率: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失业总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即: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l00%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即: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我国的失业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的含义和计算是具有很大差别的,在进行国际对比时一定要注意其不可比性。主要是,我国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是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32、失业的类型:1.自愿失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种形式。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 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时期,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失业率比较高。需求不 足型失业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33、失业的经济影响: 失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使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正常的水平或者说潜在的增长率。

  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扫码或搜索【职上中级经济师

即刻获取2022年中级经济师预约真题答案解析

22中经考试答案

职上网经济师课程 更多>>
课程套餐 课程内容 价格 白条免息分期 购买
2022中级经济师考试-签约私享班 直播+密训卷+模考+随堂讲义+重读+协议 ¥6980 首付698元 试听
2022中级经济师考试-签约旗舰托管班 直播+密训卷+模考卷+随堂讲义+重读+协议 ¥4380 首付438元 试听
2022中级经济师考试-签约旗舰直达班 直播+密训卷+模考+讲义+重读+协议 ¥1980 首付198元 试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报名指导
免费试听
  • 胡芳
    金融培训老师

    吉林大学金融学在读博士,国家理财规划师,长期负责金融行业考试的研究和培训工作。并具有多年大学执教经验,擅长考试重难点辅导。
    免费试听
  • 李争
    经济师培训老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具有12年经济师辅导经验,擅长把握经济师考试规律,授课风格逻辑性强,通俗易懂。
    免费试听
  • 赵照
    经济师培训老师

    硕士、中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十余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教学工作,熟悉考试特点,擅长把握考试规律
    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