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案例某立交工程采用地道方式穿越街道和铁路客运站。地道总长450m,其中南引道长120m,北引道长150m,箱体长200m。本工程地处铁路、地面道路和高架路交错的复杂地段,因为在本施工期间不能中断铁路、街道的双向交通,故应采用铁路线下箱涵顶进和街道上半幅路面翻交等施工方法使地道全线贯通。     本工程施工现场的地面标高在+2.5~+3.3m之间,地下水位在+2.60~0.79m之间,属潜水层类型。箱涵地道工程地段的地质状况比较、古河道发育、其最大埋深达30m,地道位于灰色砂质粉土层上。本工程范围内地下管线较多,类型有雨水管、上水管和煤气管等。铁路围墙内有铁路系统的各类管线。地道两侧有居民、工厂、酒店等建筑物,据地道10~20m左右。工程施工时的基本情况如下:   1.由于本地段工程降水任务重,决定将工程降水任务分包给专业队伍,项目经理部要求将地下水降到基坑底板 1.0m以下,其他方面基本不加干预;2.因逆作法箱涵部分管线多,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深层搅拌桩的隔水帷幕形式作为主要阻水措施;3.铁路过轨段箱涵顶进施工采取了如下方法:    (1)箱涵顶进后靠可用拉森板桩,组成小咬口振入。后靠拉森板桩宽度与工作坑内净尺寸一致,两侧各一排。两桩之间上部用组合工字钢作围檩;   (2)坑底挖到标高后,修筑滑板锯齿槽,事前要挖好排水明沟和集水井;  (3)滑板养护后,涂刷减摩擦剂;   (4)在滑板两侧距箱涵 20cm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导向墩,与滑板连接成整体。 问题:   1.本工程施工应作哪些前期工作?  2.简述本工程地道施工方法。3.请补充完成铁路过轨段箱涵顶进施工方法。  4.简述在钻孔灌注桩外侧设置深层搅拌桩隔水帷幕的作用及布置形式。  5.简述坑内井点降水的作用和布置形式。  6.简述箱涵顶进的技术措施要点。   7.项目经理部对分包方的要求是否全面?  8.总包和分包之间的安全责任是如何分工的?

扫码查看暗号,即可获得解锁答案!

点击获取答案

答案解析

1.本工程施工的前期工作有:施工场地围护、施工便道修筑、施工用电、用水设施建设、工地排水、其他临时施工设施等。  

2.本工程地道施工技术,包括:  

(1)地道结构分段;

(2)地道施工方法;

(3)地道施工顺序;

(4)基坑围护结构形式;

(5)基坑支撑体系;

(6)坞式结构段施工;

(7)箱涵式结构施工;

(8)半翻交方案施工;

(9)铁路过轨段顶进施工。

3.缺失的3个关键点是:  

(1)在第(1)步完成后加入:在围护桩和后靠桩施工之后,开启井点降水,使地下水降至基坑底板 1.0m以下,便进行基坑开挖和支撑施工;  

(2)在第(3)步完成后加入:回填碎石后浇筑 10cm混凝土,然后绑扎钢筋,浇钢筋混凝土锯齿形滑板及“后靠背”混凝土梁;  

(3)在第(4)步完成后加入:箱涵到位后要保持一定的坡度,顶进时将滑板预抬头+0.3%,以防止箱涵顶进时扎头。

4.作用:阻止坑外地下水和流砂从钻孔灌注桩缝隙中向坑内渗漏,从而控制坑外地表沉降,有利于邻近地下管线与构筑物的安全。  

 布置形式:采用双轴横向两排错缝布置的形式,如某根桩发生接缝开叉现象,则另一排错缝布置的桩可作保险。

5.坑内井点降水的作用:  

(1)防止砂质粉土液化,保证坑内土坡稳定;  

(2)加固基坑内和坑底下的土体,增强坑内土体的被动压力,从而减少坑底隆起和围护结构的变形,防止坑外地表过量沉降;  

(3)疏干坑内地下水,便于工人在坑内施工。  

布置形式:当基坑开挖深度小于 5m时,采用轻型井点;当基坑开挖深度大于5m时,采用喷射井点。

6.箱涵顶进的技术措施:  

(1)正面土体千万不能超挖,尽量不扰动土体、尽可能采用人工挖土,每次挖土深度不超过20cm;  

(2)箱涵顶进前和顶进中,可以使用先进的技术(如气垫技术),尽量减小启动顶力和顶进中的箱底阻力,防止滑板和后顶梁拉断;  

(3)顶进施工中,要保证井点降水效果,加强井点值班人员责任心,控制好地下水位,杜绝井点喷射倒灌事故;  

(4)箱涵前进过程中,要监测头部高程和平面位置,头部高程可用控制挖土量、气垫技术、船头坡、铺筑快硬水泥、头部地基土压入桩等多种方法纠偏。平面位置可用顶进千斤顶编组、两侧导向墩来调整。

7.不全面。项目经理部应对分包方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现场施工进行管理,不能一包了之。

8.实行总分包的项目,安全控制责任有总承包方负责,分包方服从总承包方的管理。具体包括:审查分包方的安全施工资质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不应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分包方;在分包合同中应明确分包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对分包方提出安全要求,并认真监督、检查;对违反安全规定冒险蛮干的分包方,应令其整改;总承包方应统计分包方的伤亡事故,按规定上报,并按分包合同约定协助处理分包方的伤亡事故。

多做几道

案例五【背景资料】某公司承建城市主干道改造工程,其结构为二灰土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工期要求当年5月份完成拆迁,11月底完成施工。由于城市道路施工干扰因素多,有较大的技术难度,项目部提前进行了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项目部在城市外设置了拌合站。为避开交通高峰时段,夜间运输,白天施工。检查发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表面出现松散、强度值偏低的质量问题。 项目部依据冬期施工方案,选择在全天最高温度时段进行沥青混凝土摊铺碾压施工。经现场实测,试验段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压实度、厚度、平整度均符合设计要求,自检的检验结论为合格。 为确保按期完工,项目部编制了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实施中进行动态调整;完工后,依据进度计划、调整资料对施工进行总结。【问题】1.本项目的施工技术准备工作应包括哪些内容? 2.分析水泥 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3.结合本工程,简述沥青混凝土冬期施工的基本要求。4.项目部对沥青混凝土面层自检合格的依据充分吗?如不充分,还应补充哪些?5.项目部在施工进度总结时资料依据是否全面?如不全面,请予以补充。

案例二【背景资料】土质为粉质黏土、地下水位于地面以下4m,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基坑设置了防雨排水设施,现浇箱涵前端设斜面钢刃脚,计划6月10日雨期开始前顶进就位。 项目部编制轨道加固方案,采用轨束梁加固铁路线路,以保障列车按正常速度行驶;制订了顶进时对涵箱结构的监控方案,经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按照原计划,箱涵顶进应在雨期开始前完成。开工后,由于降水措施不力,工作坑开挖进度缓慢.进度计划拖后。预制箱涵达到设计强度并完成顶进后背的制作安装时,顶进施工已进入雨期。项目部加强了降排水工作后,开始顶进施工。为满足进度工期要求,项目部采用轮式装载机直接开入箱涵孔内,铲挖开挖面土体,控制开挖面坡度为1:0.6,钢刃脚进土50mm,根据土质条件,每次开挖进尺0. 5m,并在列车运营时连续顶进。 箱涵项进接近第一条线路时,夜间一场大雨,第二天正在顶选时,开挖面土方坍塌,造成安全事故。 【问题】 1.本工程工作坑降水井宜如何布置?根据背景资料,在顶进作业前基坑应做好哪些排水工作? 2.指出项月部编制的轨道加固与监控测量方案及审批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正确做法。 3.指出方案和顶进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引起列车颠覆的安全隐患。 4.依据背景资料,分析开挖面坍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案例四 【背景资料】 A公司中标某市污水管工程,总长1. 7km。采用1.6~1.8m混凝土管,其埋深为-4.1 ~-4. 3m.各井间距8~ 10m。地质条件为黏性土层,地下水位置在距离地面一3.5m处。项目部确定采用两台顶管机同时作业,一号顶管机以8号井作为始发井向北硕进,二号顶管机以10号井作为始发井向南顶进。工作井直接采用检查井位置(施工位置如下图所示),编制了顶管工程施工方案,并已经通过专家论证。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1)因拆迁原因,使9号井不能开工。第二台顶管设备放置在项目部附近小区绿地暂存28d。  (2)在穿越施工条件齐全后,为了满足建设方要求,项目部将10号井作为第二台顶管设备的始发井,向原8号井顶进。施工方案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  【问题】  1.本工程中工作井是否需要编制专项方案?说明理由。  2.设备放在小区绿地暂存,应履行哪些程序或手续?  3. 10号井改为向8号井顶进的始发井,应做好哪些技术准备工作?  4.项目经理批准施工变更方案是否妥当?说明理由。  5.项目部就事件(1)的拆迁影响,可否向建设方索赔?如果索赔,简述索赔项目。

案例三  【背景资料】  某小区新建热源工程,安装了3台14MW燃气热水锅炉。建设单位通过招投标程序发包给A公司,并在工程开工前办理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消防审批手续以及施工许可证。  A公司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履行了报批手续。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如下情况:  (1)A公司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将锅炉安装工程分包给了具有资质的B公司,并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了合同备案。  (2)设备安装前,B公司与A公司在监理单位的组织下办理了交接手续。  (3)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到工地检查发现参建单位尚未到监察机构办理相关手续,违反了有关规定。燃烧器出厂资料中仅有出厂合格证。  (4)B公司已委托第三方无损检测单位进行探伤检测。委托前已对其资质进行了审核,并通过了监理单位的审批。 【问题】 1 B公司与A公司应办理哪些方面的交接手续? 2.请指出参建单位中的哪一方应到监察机构办理相关手续,并写出手续名称。 3.燃烧器出厂资料中,还应包括什么? 4.请列出B公司对无损检测单位及其人员资质审核的主要内容。

案例一 【背景资料】  某桥梁工程采用沉入桩基础,在平面尺寸5m×30m的承台下,布置了145根桩,为群柱形式:顺桥方向5行桩,桩中心距为0. 8m,横桥方向29排桩,桩中心距1m。桩长15m,分两节采用法兰盘等强度接头,由专业队伍分包负责打桩作业,合同I期为2003年8月1至8月15日。承包方在施I组织设计中制定了如下方案: (1)为方便预制,桩节长度分为4种,其中72根上节长7m,下节长8m(带桩靴);73根上节长8m.下节长7m(带桩靴)。 (2)为使桩间土挤密,增加桩与土体的摩擦力,打桩顺序定为从四周向中心打。 (3)为防止桩顶或桩身出现裂缝、破碎,决定以控制贯入度为主。  施工中,由于计划不周,8月10日出现了预制桩供不应求的现象,为减少打桩机的停机候活费用,调用了7月20 - 22日预制、混凝土已达到100%设计强度的桩。【问题】1.分述上述方案和做法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若不符合,请说明正确的做法。2.在沉桩过程中,遇到哪些情况时应暂停沉桩?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3.在沉桩过程中,如何妥善掌握控制桩尖标高与贯人度的关系?4.总包和分包对于项目安全控制责任如何分工?

最新试题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