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材料:世界各国文化都包含无形和有形两个层面,这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称为“道”和“艺”。各种具体的学问,可称为“艺”;万物共通的道理,可称为“道”。  在中国文化中,“道”和“艺”之间是统一不可分的关系,并着重强调“由艺臻道,以道统艺”,“求道”被作为一切“艺”的根本指归。  “道”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它以传道、明道、行道为指归,以求道、悟道、振道为根本,以载道为内涵,以达道为究竟。儒家将其表述为“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有心悟”,下学“人伦日用”,上达“天道性命”,就是说要从具体的“艺”上升到“道”,用“道”来指导“艺”。  “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丰富。孔子在《礼记》中多次提到要以“六艺”来教育青少年。“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指各种礼仪规范、唱歌、跳舞等,属于文艺范畴;射御包括射箭、骑马等体育运动,属于武艺范畴;书数指书法、算数、天文地理等知识,属于技艺范畴。因此,“艺”包含文艺、武艺、技艺等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朱熹《大学章句•序》中提到:“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可见,古人从小就要学习诸多“艺”层面的知识,这对于提高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举例来说,武艺中的“射”在古代是相当被重视的活动,因为它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通过这项活动还可以培养心性:射箭时必须身体端正,精力集中,心无旁骛,若射不中也当反躬自问,而非怨天尤人。古人通过简单的“射”提炼出了丰富的“道”的内涵。  古代多数老百姓不识字,却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观念就是从说唱、戏曲中学得的。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高台教化”,其中的正邪虽然过于脸谱化,但恰恰是这些让人们懂得了善恶之分。艺术的呈现和发展,一定要遵从“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让艺术异化为拼比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心灵、污染社会的玩物。  天地万物,道通为一。《中庸》中讲“道不远人”,但是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道”的存在。“道”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气”,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精神、能量,跟具体操作层面的气功没有关系,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传达的精神力量。而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视、闻、摸,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中国古典文化及其注重对“道”的领悟和把握,将这种更高层次的智慧视为文化之魂魄。我们可以从提倡、宣扬古典文化中门类丰富的“艺”入手,进而理解并体会更高层次的“道”,以达到恢复、增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艺》)问题:(1)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艺”分别有何特点?请根据文本,简单概括。(4分)(2)文章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中的“道”和“艺”是统一不可分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10分)

扫码查看暗号,即可获得解锁答案!

点击获取答案

(1)“道”:①无形,指万物共通的道理。②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③看不见。摸不到的精神力量。“艺”:①有形,指各种具体的学问。②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概念③可见、可操作性的更高层次的智慧。

(2)在中国文化中“道”和“艺”两者统一不可分的关系。① 我们要强调“由艺臻道,以道统艺”,“求道”被作为一切“艺”的根本指归。“艺”要有道来统摄,要有一个指导思想或者价值观念。②艺术的实践和发展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可以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避免让艺术异化为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③ “道”是一种无法用语言传达的精神力量,而“艺”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外在的形象,才能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也就师由艺臻道。④ 中国古典文化将“道”视为文化的魂魄,我们可以从提倡,宣扬古典文化中的“艺”入手,理解并体会更高层次的“道”达到恢复、增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也就是由道统艺。因而,中国文化中的“道”和“艺”是统一不可分的。


多做几道

人文学科的新的创造必须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 必须从经典思想家“接着讲” 。“接着讲” ,从最近的继承关系来说,就是要站在 21 世纪文化发展的高度,吸取 20世纪中国学术积累的成果,吸收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熊十力等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对中国美学来说,尤其要从朱光潜接着讲。之所以特别强调朱先生,主要是因为他更加重视基础性的理论工作,重视美学与人生的联系。朱先生突出了对“意象”的研究。这些对把握未来中国美学的宏观方向都很有意义。宗白华先生同样重视“意象”的研究,重视心灵的创造作用。他从文化比较的高度阐释中国传说美学的精髓,帮助我们捕捉到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和亮点。 他的许多深刻的思想可以源源不断地启发今后的美学史、 美学理论的研究。学术研究的目的不能仅仅限于搜集和考证资料, 而是要从中提炼出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核心概念、命题,思考最基本、最前沿的理论问题。从朱光潜“接着讲”也不是专注于研究朱光潜本人的思想,而是沿着他们开创的学术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时代课题面前做出新的探索。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焦点,这形成了每一个时代在学术研究当中的烙印。 “接着讲”的目的是要回应我们时代的要求,反映新的时代精神。这必然推动我们对前辈学者的超越。     摘编自《意象照亮人生》问题:(1)请简述文中“照着讲”的意思。 (4 分)(2)简要分析当代中国的人文学科应该怎样“接着讲” ?(1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城里人带着孩子在乡下一户人家度过了一天一夜,城里人让孩子描述下城里和乡下的区别,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有他们家里有4条狗,他们家里仅有一个水池,可他们家有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能容下几百头奶牛。”城里人愕然,接着儿子又说:等我长大了,要过上和他们一样的生活。 根据材料所引发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材料:每年夏天,被冰层覆盖的格陵兰岛大部分地区几乎整日被太阳照射,在很多冰盖上,特别是那些低海拔地区,融冰沿着冰盖表面流动,并聚集成深蓝色的池塘或湖泊。不同于我们能够畅游其中的湖泊,这些水体能够在眨眼之间就消失不见。例如一个比全球最大室内体育场——新奥尔良超级穹顶体育场大上十几倍的湖泊,能够仅仅在90分钟内就从冰缝中排干所有的水。研究者们已经分散在格陵兰岛各地,从细节上调查这些湖泊会怎么影响冰盖和未来海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萨拉·达斯说,最近的实地考察研究表明,研究者已经知道,当湖泊突然排空时,融冰会被送往基岩,暂时性地对冰盖向海洋迁移起到润滑作用,科学家们担心,如果这个区域的气候持续变暖,那么湖泊突然排空的现象可能经常发生,并在更大范围的冰盖上出现,那么可能会加速冰盖的崩溃,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纽约城市大学的冰川学家马德·德斯科认为,冰盖上的湖泊也会加速冰盖融化;湖泊下的冰融化速度比湖泊周围暴露在地面的冰快两倍。今年夏天,德斯科使用一艘远航遥控船只,通过实际测量来揭示湖泊的颜色深浅是否与它们的深度有关——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估计卫星图像中地表湖泊的深度,以便更好地预测冰盖的融化速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矾分校的地理学家劳伦斯·C·史密斯正在将冰盖融化速度同由融冰积聚而成的河流的流动速度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差甚大,那么这种差距就表示,一部分融冰积聚在了冰盖下,这将提升冰流向大海的速度。(摘编自希德·珀金斯《冰盖上的湖泊》)问题:(1)冰盖上的湖泊与普通湖泊的差别是什么?(2)请根据文段中的描述,简要分析冰盖上的湖泊会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德育就是要用“爱”“善”滋润心灵,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新的天地,让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了……”那么,你的看法呢?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最新试题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