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
筛选结果 共找出31

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该解说之要旨和倡导,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

断案必须根据事实,要追究犯罪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

B

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C

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不给予刑事处罚

D

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当时传统司法审判有积极意义,但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唐永徽年间,甲由祖父乙抚养成人。甲好赌欠债,多次索要乙一祖传玉坠未果,起意杀乙。某日,甲趁乙熟睡,以木棒狠击乙头部,以为致死(后被救活),遂夺玉坠逃走。唐律规定,谋杀尊亲处斩,但无致伤如何处理的规定。对甲应当实行下列哪一处罚?

A

按“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应处斩刑

B

按“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应处绞刑

C

致伤未死,应处流三千里

D

属于“十恶”犯罪中的“不孝”行为,应处极刑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对原有的法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与变革。关于清末法律制度的变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大清现行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如凌迟

B

《大清新刑律》打破了旧律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传统

C

改刑部为法部,职权未变

D

改四级四审制为四级两审制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关于唐代类推原则,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类推是适用法律的一般形式,有明文规定也可“比附援引”

B

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重于同类案件

C

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轻于同类案件

D

唐代类推原则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

根据清朝的会审制度,案件经过秋审或朝审程序之后,分四种情况予以处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情实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绞监候或斩监候

B

缓决指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能确定者,可继续调查,待危害性确定后进行判决

C

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

D

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被害人有亲老丁单情形,奏请皇帝裁决

“名例律”作为中国古代律典的“总则”篇,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A

《法经》六篇中有“具法”篇,置于末尾,为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

B

《晋律》共20篇,在刑名律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C

《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

D

《大清律例》的结构、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名例律置首,后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宋承唐律,仍实行唐制“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制度,但在离婚或改嫁方面也有变通。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变通规定?

A

“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的,准妻改嫁或离婚

B

“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

C

夫亡,妻“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

D

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

《折狱龟鉴》载一案例:张泳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遂使讯之。云:“夫暴卒。”乃付吏穷治。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而妻教吏搜顶发,当有验。乃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泳。泳使呼出,厚加赏方,问所知之由,并令鞫其事,盖尝害夫,亦用此谋。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于市。关于本案,张泳运用了下列哪一断案方法?

A

《春秋》决狱

B

“听讼”、“断狱”

C

“据状断之”

D

九卿会审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历史地位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B

《北魏律》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C

《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仅含刑事内容的法典

D

《大明会典》以《元典章》为渊源,为《大清会典》所承继

关于明代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

明朱元璋认为,“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B

明律确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刑罚原则

C

《大明会典》仿《元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

D

明会审制度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