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
刑法
筛选结果 共找出266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

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C

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D

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

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

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

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

 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

 丙因实施爆炸被抓,相关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但无法查明具体出生日期。不能追究丙的刑事责任

D

 丁在14周岁生日当晚故意砍杀张某,后心生悔意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张某仍于次日死亡。应追究丁的刑事责任

农民甲醉酒在道路上驾驶拖拉机,其认为拖拉机不属于《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的机动车。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未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行为,存在事实认识错误

B

 甲欠缺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C

 甲对危险驾驶事实有认识,具有危险驾驶的故意

D

 甲受认识水平所限,不能要求其对自身行为负责

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

A

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B

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C

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D

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

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

A

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

B

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

C

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

D

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

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B

 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

C

 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

D

 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

B

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C

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D

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B

 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C

 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D

 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

B

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

C

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

D

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