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
筛选结果 共找出48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1.这个典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试着对比作者自身,说说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个典故的呢?

3.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六一居士传》一课时,在讲述文中引用《庄子·渔父》的典故时设计的三个问题,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三个提问是启发性提问的最典型代表

B

这三个提问呈阶梯式出现,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C

这一整个启发性提问的设置不但使学生的提问得到了合理的解答,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拓展

D

第三个提问在上两个提问的启发下,学生比较容易思考得出愚人想逃避自己的影子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任何人都想要逃避的束缚",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

某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必修(4)苏轼词两首时,设计了以下四个提问、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二、在《定风波》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三、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品味下面句子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相互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阅读以上问题,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教师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感抒发、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B

教师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感受,得到人生启示

C

教师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

D

教师设计第四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学作品,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以下不能作为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诗《雨巷》教学目标的一项是( )。

A

能找到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的意境

B

朗读诗歌,感悟首尾回环、讲求韵律的结构美和节奏美

C

深切体会诗人通过“丁香姑娘”所表达的感情

D

学习诗作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以下哪项作为《诗经·氓》的教学重点最恰当?( )。

A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B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C

《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D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妇女在婚姻中被遗弃、被辜负的悲惨遭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教材系统

B

语文课程标准

C

学生实际水平

D

引导学生朗读

关于教学目标的说法,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个教学目标是独立的,在教学实施中也是分别来完成的

B

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

相比较而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知识与能力目标更重要

D

教学目标是教师上课的指导,每节课都要按照三维目标来进行

王老师在向学生讲授课文时,安排学生自己讨论课文中体现的情感,但是发现很多学生愁眉不展,分析不出来,于是王老师让学生们停止讨论,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了讲授和分析,并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的情绪再次高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什么原则?( )

A

多样性原则

B

综合性原则

C

整体性原则

D

灵活性原则

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试分析一个天才孩童最终变得连平凡人都不及的原因”。对这一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入探究

B

意在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C

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D

再现文章的语言艺术,体现文章的语言美